高校老年大学发展定位的思考
柯昌玲
内容提要:老年大学的创建与发展是老年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办好老年大学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和标志。本文主要从高校退休人员这个特殊群体中,确定高校老年大学的发展定位,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制定相关举措,办好老年教育,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学习需求,让老年大学成为老年人安享晚年的精神乐园。
关键词:高校 老年大学 发展定位
当代中国退休老年人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出生于上个世纪中国人口高峰期,人数众多。他们的需求被称为“银发挑战”。老年大学的创建与发展是老年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办好老年大学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和标志。但老年大学毕竟在我国只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无论是老年人本身,还是政府相关结构对之尚无充分认识,从而出现一些问题,阻碍了老年大学的发展。梳理这些问题,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制定相关举措,有助于老年大学今后的长足发展。
从主办单位看,老年大学可分两大类:社区性老年大学与专属单位性老年大学。前者由省、市、县、区等行政区域内相关机构主办。这类老年大学学员入学条件较宽泛,学员资源相对充足。后者指一些大型企事业单位自办的老年大学。这类大学学员往往限于本单位退休人员或家属,入学免费。仅学员资源及资金两项就使其办学难度大于前者。两类大学虽然各有特点,但也不乏许多共同之处。为此,本文将以高校老年大学为主,剖析老年大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的办学举措。
一、高校老年大学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退休人员人口结构特征。高校退休人员是当今中国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以我校为例,其特殊性首先表现在职业结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①文化程度高,大专以上学历占半数以上(中级以上职称人数占退休总数54.41%);②具有一种以上专业技能或专业知识的人占一半以上(初级以上职称占退休总人数58.46);③年龄偏大(60岁以上人数占退休总人数的87.5%);④经济收入稳定,且比大多数同龄群体偏高;⑤高教职业特征使多数退休教职工能够较快完成退休后的社会角色转变。这些群体特征使高校退休人员退休后,还可以继续返聘教学岗位,继续搞科研,或利用一技之长从事社会活动,从而相对其他退休群体,他们在退休初期,较少存在失落感、孤独感,因而对老年大学的兴趣不大。如此,高校老年大学在有限的退休人员中就失去了近一半的学员人选,办学难度加大。
(二)高校退休人员中,空巢家庭、丧偶家庭、孤寡家庭人员占较大比例。以我校为例,空巢家庭(含一人独居家庭)占65%。其中子女不在本市的空巢家庭占18%,因为种种原因一人独居的单身家庭占13%。这些家庭的退休人员相对其他家庭人员存在较多的孤独感、失落感、社会归属感。这些心理需求使他们成为老年大学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
(三)高校退休人员的社会参与意识随不同年龄段有所变化。其中60岁—75岁年龄段的退休老年人相对其他年龄段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意识较强。这部分老年人占高校退休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社会参与在国际上一直受重视。社会参与的意义在于:让老年人充分融入和参与社会,有利于开发老年人资源,降低社会养老负担,丰富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社会参与将从生理、心理、认知能力等多方面改善老年人健康,是实现老年人个人价值的重要方式。但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我国的大多数退休老年人对社会参与还没有充分认识。实际上的社会参与率不是很高。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CHARLS)中,对2011、2013、2015三年的老年人社会参与做了相关调查,得出这三年的社会参与比分别是50%、59%、56%。近5年,这一情况略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2019年我校老干处对本校离退休人员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涉及社会参与的项目是:退休后,您最感兴趣的事是什么?选项有6个:A 、参加老年大学的各类活动。 B、几个朋友间的文体活动。 C、一人独处。D、旅游。E、搞科研。F、参加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调查结果显示,50—59、60—69岁两个年龄段的人员选择A的比例分别是90.9%、62.5%。值得注意的是,70岁以后年龄段的社会参与意识明显下降。70-79、80—89两个年龄段的A项比例分别是22.2%、18%。而C、D项比例分别上升为48.1%、59.1%。高校退休人员的社会参与意识特征为高校老年大学的发展提出了特殊任务。
(四)高校退休人员精神需求特征与老年大学办学模式之差距。基于上述高校退休人员人口、家庭结构特征,其精神需求包含以下4个层面:
心理需求:空巢家庭、丧偶家庭、孤寡家庭(未婚或无子女)等不完全家庭的老年人更多的是孤独感。他们一方面希望与他人的各类互动,通过思想、语言、感情等多方面的交流,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较长时间的独处,已不习惯在多人场合的人际互动,加之对老年大学的误解,认为老年大学不过是跳舞唱歌的地方,故不感兴趣,宁愿在家独处。
文化修养需求:部分老年人年轻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自己某方面的文化理想,退休后闲暇时间多、操心事少,继而希望能遂年轻时的心愿,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文化修养内涵宽泛,美学、史学、文学、法学、音乐、书法等都含其中。这部分老年人对老年大学十分关注,但又有几分遗憾。因为老年大学的课程由于种种原因都较单一,不能满足其需要。
社会归属感:有一部分退休老年人,尤其是男性退休老年人,退休前在政治、经济、管理、科研、教学等领域都有不少成果,展现了自身才华,受人瞩目。退休后,世态炎凉,无人关注,潜意识里难免有些许失落感。但几十年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质使他们在不被社会关注时仍然关注社会,如坚持每天看国内外新闻联播,准时参加党组织生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类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年人有较高层次的社会归属需求,却无处发挥。老年大学现有办学模式、设施及课程体系均无法满足此类需求。这可能也是老年大学里男性学员少的原因之一。
科技知识更新需求:科技知识内涵丰富,退休老年人较感兴趣的是与之密切相关的新法律法规、网络技术知识、智能科技的发展与应用等问题。如老年人家庭中的遗产、房产分配问题,预防社会各类诈骗问题、智能家电的操作、饮食与健康等等。这些需求现实、必要、重要,但目前老年大学的课程较少涉及这些。
(五)与社区老年大学相比,高校老年大学学员流动性、随意性大。由于学员进校没有门槛,学员技能水平、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如我校某一舞蹈班,年龄最大75岁,最小55岁,相差20岁。这些状况使高校老年大学管理难度远远大于社区老年大学。
二、高校老年大学发展定位及举措
上文对高校退休老年人需求的综述已经显现高校老年大学的发展定位,即办学宗旨是让退休老年人得以在新的社会化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提高晚年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根据这一定位,结合现实条件,建议高校老年大学从以下三方面制定相应举措。
(一)激发和培养退休老年人社会参与意识。老年大学是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结构,为何参加的人,尤其是男性人员不踊跃?在众多原因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即虽然高校退休老年人相对其他群体老年人有较高社会参与意识,但这种意识在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男性人员思想上,还只是属于潜意识。受“退休万事休”、“人老不多事”的传统思想影响,许多老年人抑制自己的需求,自我约束。面对这类人员,老年大学首先要做的事是激发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如何激发?建议有三:其一,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摸清这些老年人的需求,开创相应课程,增加老年大学的吸引力;其二,开创新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高校退休教师资源,办好第二、三课堂,提高老年大学的教学质量与档次;其三,加大老年大学自身的宣传力度。应该肯定,老年大学校方在办学过程中是尽心尽力的,出了许多成果。只要上了老年大学的人,都会对他们的贡献及辛劳有极高赞同。但由于对外宣传不够,使一些校外人员误解老年大学仅仅是一个让老年人玩玩的地方。
(二)针对退休老年人的学习目的制定相应教学计划。根据上文所述,高校退休老年人的需求主要在精神层面。这些需求随着年龄的变化可分三个阶段,不同年龄段老年人们的学习目的将有所变化:A、50—60岁。这个年龄段的退休人员属于“年轻老年人”,他们大多数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不能适应退休后突然清闲下来的状况,潜意识里迫切希望自己能尽快适应新的社会角色。为此,老年大学可以针对这部分人的需求开展有助于他们社会角色转变的活动。如向他们推荐本校适合其需求的课程;邀请他们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请他们中有专业知识的人为老年大学作专题报告。B、60—70岁。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已经完成从上班族到退休族的社会角色转变。他们心态平和,身体精力也尚佳。除了少数人还忙于带孙儿外,大多数人都在策划自己的晚年人生计划。其中约60%的女性对老年大学兴趣较浓,是老年大学的中坚力量。但同年龄段的大多数男性老年人对老年大学不感兴趣。其原因正如前文所说,除了个性使然,也与目前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有关。如果针对这部分人的需求调整课程,也许能吸引到一些男学员,从而改变老年大学普遍存在的女多男少现象。C、70—80岁。由于现代经济及生命科学的发展,这一本是“古来稀”的年龄段老年人虽然体力、精力比前年龄段的人有所下降,但多数仍然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对老年大学的关注不差前年龄段的人。但毕竟年龄不饶人,所以他们更关注的是老年大学的室内、近距离、运动量小的活动。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未来十年,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将会有大幅度增长,如何针对这部分老年人增添新课程,是老年大学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老年大学应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除了保留传统的课程外,可以尝试利用高科技,开设有特色的新课。如配合人数较多的时装班、舞蹈班、音乐班教学,可以开设相关讲座,如:服装美学、舞蹈美欣赏、经典音乐欣赏、世界美学史、环球旅游常识、世界地理、家庭常用法律、老年病防治等等。
(三)加强老年大学自身建设。高校老年大学比地方老年大学有更多的困难。由于不收学费,所有办学经费全靠行政拨款。经费不足、人力有限,是老年大学发展迟缓的客观原因。校方顾虑多、压力大、办学信心不足是老年大学发展迟缓的主观原因。由于老年大学的学员均是退休老年人,大多数人年老体衰。教学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出差错,不仅前功尽弃,当事人还要承担许多责任。在这样的压力下,老年大学很难轻装上阵。尽管如此,办好老年大学并非无望。关键在于老年大学的组织者及其上级部门要加强对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减少顾虑,增加信心,打开办学思路,许多困难是可以克服或减少。如能否考虑将老年大学的一些活动与退休党支部活动融合在一起?从而一方面解决退休党支部活动缺乏活力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办好了老年大学的第三课堂,让校外人员从了解老年大学、关注老年大学,到走进老年大学。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相信,老年大学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真正成为老年人晚年的精神乐园!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