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网络信息高速路
打造远程教育升级版
——在全国老年远程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乌当区地处贵阳市东北面,总面积686平方公里,辖6镇2乡、5个新型城市社区,总人口26.7万,老年人口3.6万,老年人口率13.5%,居住有汉、布依、苗等33个民族。生态资源禀赋优良,年平均气温14.6 ℃,森林覆盖率49.9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50天以上,喀斯特地貌与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地热资源富集,山水林田错落有致,有着“黔中秘境,生态乌当,林中泉城”的美誉。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160.69亿元,同比增长13.5%,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9.37亿元。
生活在这里的老年朋友们:
——相约村居,就能收看到老教办和远教办精心推送的优质课程;
——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电视节目“老年人‘空中课堂’”奉上的“课程大餐”;
——拨打电话,就能走进知识的“超市”,任意点选心怡的“文化食粮”;
——打开视频,就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与授课教师面对面学习交流。
2009年3月,乌当区老年远程教育课堂正式开通,开启了我区老年远程教育的探索实践,从单骑独行,到各部门统筹合作;从试点推广,到示范点辐射带动;从单一课程传送,到多平台教学服务,每一步的辛勤耕耘,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老年朋友的认可。2013年,成功承办了“贵阳市老年远程教育工作现场推进会”,乌当区老年大学被评为省级示范校,远教中心和顺新社区老年远程教育点被评为全市示范点;2014年,荣获“全国老年远程教育工作实验区”称号;2015年,荣获“全国老年远程教育工作示范区”称号;2016年,在“贵州省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推进会”上,推广老年远程教育工作经验;2017年,接受了“中老协远程教育工作主任会议”的观摩、检查。
一、创新机制,凝聚发展合力
乌当区老教办凭着“跑断腿,磨破嘴”的恒心和韧劲,取得了分管领导的支持,有效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关心、参与老年远程教育的积极性,打破一家“独唱”局面,逐步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抓、机制联建、示范联创”的“大合唱”格局, 凝聚起全区老年远程教育工作合力。
1.上下联动。乌当区老教办根据《关于运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展老年教育工作的通知》(黔组通[2013]125号)和《贵阳市老年远程教育工作实施意见》(筑组通[2013]89号)文件要求,逐步建立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明确老年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组长,区老教办和区远教中心为牵头责任单位,区离退局、老体协、关工委等相关单位及乡(镇)、社区服务中心、村(居)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区、乡(镇、社区)、村(居)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在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为老年远程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目前,全区共铺设光缆683.2公里,安装光节点450个,6芯光缆直通40户以上的自然村寨295个,并与广播电视网、通信网和互联网有机整合,形成了辐射全区“三网合一”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
2.部门联抓。按照“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相互促进”的思路,区老教办充分发挥统筹全局的作用,主动争取分管领导和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把远教站点的硬件条件、推进工作的速度力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老年人群众的实际需求有机融合,与乡(镇)文化活动站和社区市民学校结合起来;与新农村文化活动室、党支部、村委会学习活动室建设结合起来;与社会团体、社区居家养老结合起来,依托远程办教育网络平台,解决他们的技术、设备维护和管理制度规范等问题,形成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合作机制,达到共同推动工作的目的和效果。
3.机制联建。区老教办注重协调各成员单位,选准“建、管、学、用”联建切入点,引导基层老年学校和老年远程教育站点围绕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远教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教学活动的效果评估、送教上门等方面,探索建立老年远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实现老年远程教育工作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工作方法、活动方式上的创新。全区88个村(居)都建起了远教终端站点和村民上网室,配备了电脑、电视、DVD等远程教育专用设备,率先在全省实现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宽带互联网和有线电视全覆盖。如今,这些覆盖全区的远教站点已经成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点、老年教育的学习点和丰富文化生活的活动点。
4.示范联创。区老教办注重在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上下功夫,按照“创建一个、辐射一片、带动一方”三个阶段依次推进,协调各成员单位走访全区13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商讨老年远程建设问题。在基础设施齐备、覆盖面广、服务功能完善的站点,围绕“五个一”建设和“三个一”活动,指导他们加强与远教、文化、教育、老龄等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站点建设、人员培训、管理操作、教学服务等工作机制,制定工作人员守则、信息接收管理、设备管理使用、信息反馈等规章制度,将老年远程教育站点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通过站点的示范创建,初步建立起创建标准,在反复实践检验过程中找问题、查不足、听建议,逐步进行修正、完善和优化,得到老年学员广泛认可的经验和措施,召开全区老年远程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向其它站点推广,截止目前,我区共创建了区远教中心、顺新社区、金江苑居委会等老年远程教育示范点4个,为其它站点提升工作树立了示范典型。
二、创新平台,激活发展动力
乌当区老教办在推动远程教育工作全方位发展和激活发展新动力过程中,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搭建起多点播出、电视学习、视频互动、手机短信和线下服务“五位一体”的教学服务平台。
1.搭建视频授课多点播出平台。针对基层老年教育资源贫乏和老年学员精神文化生活单一的情况,我们主动打破围墙走出校门,依托演播厅,根据实际需求,组织区老年大学优秀教师或专家学者,为广大老年学员们提供教学服务,实现多站点现场适时收看,覆盖全区13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受益老年学员10000余人。
2.搭建电视学习平台。针对集中学习困难这一实际,我们积极协调开通了老年远程教育有线电视202频道,将老年远程教育服务网络覆盖到每家每户。坚持“适其所需,授其所宜”的原则,做到学习需求跟着群众走、学习效果跟着发展走、学习内容跟着课程走。通过部门整合、自主开发、协议播放等多方式、多渠道整合学习内容,现有各种学习课件、光盘3000余件,学习资源库相对充足。
3.搭建视频互动平台。针对多点播出和电视直播单向传输学习过程无法实现教师与老年学员的同步交互,我们为各站点配备视频设备和专用QQ号(群),整合远教资源,让不同站点、不同地域的教师和老年学员们如同就在一个教室进行教学互动,既降低了教学服务成本,又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
4.搭建手机短信平台。我们通过手机短信发布系统和远教终端站点信息发布平台提前预告课程内容,提醒老年人群众按需收看,每期节目内容均及时上传到数字资源库,随时在乌当远教网在线点播和远教频道互动点播,并供老年学员下载学习。
5.搭建线下服务平台。针对老年学员不懂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情况,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开展“扶老上网”活动,手把手地帮助他们熟悉电脑和手机的使用。在“走访服务”和“教学辅导”日,发放老年远程教育服务联系卡及教学课程光碟,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受益老年人群众1000余人。
三、创新形式,促进学用转化
通过丰富学习内容、扩展学习活动阵地、规范学用管理及展示学员风采等推动成果转化,健全完善远程教育学用长效机制。
1.充实教学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建立完善老年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片库,满足不同群体学习需求,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习活动提供保障。目前,乌当区老年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主要来源远程教育电视平台、老年大学网站等教学辅助网站、贵州希望网、老年空中课堂、市民终身教育平台等渠道,使教育教学资源互为补充,为学习活动提供基础保障。
2.建立实践基地,扩展学用载体。注重加强学用成果转化工作,乌当区老年大学在社区和基层组织中,建立社区远程教育学用实践站点,推行“远程教育学、实践基地练”,通过发布预告—组织教学—基地实践—成果展示—辐射带动老年远程教育转移和老年团队向规模化发展,实践远程教育工作重心由“监管”向“学用”的转移。
3.规范教学管理,展示学员风采。按照“典型引路,打造特色”的原则,通过远程教育平台,把老年学员的兴趣爱好转化为有组织的活动,使远程教育教学工作走上了“远教站点学,社区阵地练,社会舞台演、学用效果好”的良性循环轨道。规范教学管理,积极展示学员风采,通过开展多形式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宣传乌当区的文化生活,展示了老年人饱满热情、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区老年大学新校舍建设纳入十件实事,依“梅兰山公园”修建“园林式老年大学”,占地面积8.9亩,建筑面积3980㎡,预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新校舍今年年底竣工投入使用,“有为才有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乌当区老年远程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党委政府和老年学员们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将抓住本次交流研讨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各省、市、区先进的工作经验和有效措施,闯出发展新路子、干出发展新速度、谱写发展新篇章。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