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文章 > 抓创新:“送学上门”服务社区 搭平台:建强社区老年教育功能
抓创新:“送学上门”服务社区 搭平台:建强社区老年教育功能
上传处室:    整理上传人:    发表日期:2017/11/21 0:17:34    点击量:8183 次

抓创新:“送学上门”服务社区

搭平台:建强社区老年教育功能

 

贵阳市老年大学       

 

随着贵阳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县级以上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现象越发突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新型社区·温馨家园”建设中便自发组织起来,打破了社区老年学校单一格局,多元化办学形式逐步建立,现有的社区老年教育功能日显势单力薄。针对新形势,贵阳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王华平在今年3月全市老年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将“送学上门”作为创新社区老年教育管理理念、方式和措施的有效载体,成为推动以社区老年学校为骨干、社会力量为补充的社区老年教育多元化办学模式发展的关键。按照指示精神,贵阳市老教办拟定下发了《2016年贵阳市老年教育“送学上门”工作方案(试行)》和《贵阳市关于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指导意见》,围绕“送学上门、扶老上网、服务基层”的工作主题,狠抓送学工作落实,把优质资源向社区延伸,把课堂向社区延伸,逐步解决当前社区老年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找准问题,理清创新突破口

    (一)“兴趣爱好”向“思想政治引领”转变,要求发挥阵地作用,创新融合方式。社区各类办学模式多采取强制单一、简单说教的灌输方式,导致办学模式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办学难以获得长久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是没有引导老年人由兴趣娱乐向心智素养方面提升,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导向,阵地作用就没有支点。

(二)“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要求激发主体意识,创新管理方式。近年来,我市以社区老年学校为主体,企业、社团组织、文体资源、个人牵头等为补充的多元办学模式应运而生,改变了原有的人员组成、管理结构、活动方式和发展模式,各级各类办学模式之间缺乏行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教学落实机制和规范管理责任。

(三)“休闲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要求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服务方式。由于社区自发组织的各类教学模式多属于起步阶段的“休闲性教育”,定位局限在丰富老年人生活上,再加上资源的缺乏、师资人才短缺、开设课程乏力等局限,无法独立向“发展性教育”转变,其实质是社区老年教育组织和实施过程的规范性不足造成的。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把创新“送学上门”作为增强社区老年教育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把社区内老年群众自发形成的各类文化体育团队更有效地培育起来,发展壮大,并且把它们作为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力量,使之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让社区办学进一步规范,老年人的学习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沟通进一步增强,社区的和谐程度也将在这种转变中不断提高。

二、引流聚源,建立三个资源库

(一)社区老年需求资源库。各级老年大学主动走访社区,以座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听取社区老年人群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社区老年学校,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和辅导内容统计。将办学理念和规范化办学意识送到社区,将自身的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主动送到送到老年人家门口,拓宽他们视野,通过《2016年贵阳市老年教育“送学上门”社区需求统计表》建立起需求资源库。

(二)送学上门教师资源库。一方面,以市、区(市、县)老年大学“教师资源库”为基础,根据社区地点和服务内容,按照就地、就近、就需原则,不断抽配各级老年大学教师充实“送学上门教师资源库”。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社区教师资源,培育学员骨干、社区专业人士、志愿者担任教师,逐步培育一支社区老年教育工作者队伍。

(三)老年远程课程资源库。充分利用市直各部门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实老年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各地老年人群的需求,挖掘地方民族文化,拓展学习资源,有针对性地逐步充实老年远程教育学习资源库。各区(市、县)加大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力度,在老年教育空中课堂上不断更新增加教学内容。

三、开源放流,补短强优注活力

(一)突出“上门送学”的服务性。深入社区老年人中,统计整理《2016年贵阳老年教育“送学上门”社区需求统计表》,组织“送学上门教师资源库”教师认领服务,逐步充实改进社区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形式和内容。

(二)突出“扶老上网”的便利性。把远程教学、现场传授、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贵州希望网、贵阳市党建网—老年空中课堂、贵阳市市民终终身教育平台及贵州省老教办开设的360学习平台,让老年人每月固定时间集中收看。

(三)突出“规范教学”的适用性。建构社区老年教育办学一系列制度规则、标准和程序,规划和设计社区老年教育多元办学形式。依据社区老年人的学习特殊性和各社区老年教育的环境,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使“规范化”不排斥特殊性和创新、扶植特色。

(四)突出“社团培育”的多样性。加强社区团队组织建设的服务和指导,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培育学习型团队、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家庭,发掘更多自发性学习的居民组织,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引导社区团队从活动型向学习型团队转化。对团队带头人进行培训,搭建各类团队之间合作平台,形成一居一特。

(五)突出“结队共建”的共享性。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最大化发挥各级老年大学(学校)、社区各类办学模式之间,在规范管理、师资力量、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优质资源,积极协调进行全方位结队共建,建立起各级老年大学与社区之间的资源联系和互动共享工作渠道。

四、健全制度,完善管理网络

(一)在“送学上门”中探索建立社区老年教育多元模式职责。各级老教办负责制定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规划并推动实施,做好成员单位之间的配合协调工作。社区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管理本辖区的各类老年教育办学模式。在社区的指导下,居委会围绕教学点和社团组织建设,由居委会主任或社团组织责任人为教学点负责人,具体组织、领导、实施、协调。

(二)在“送学上门”中探索建立社区老年教育工作联动制度。健全完善四级老年教育服务网络,加强与各级老教办之间的上下联动和监督保障措施,统筹指导本区域老年教育工作开展,研究制定办学指导性要求;加强与各小组成员之间协同配合、资源共享、形成合力,确保社区老年教育组织领导和管理工作到位,通过学校、社区、老年群体三方共同努力,实现社区老年学校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三)在“送学上门”中探索建立社区老年教育评估反馈机制。每次“送学上门”工作,由社区老年学校(教学点、社团组织)以服务登记表的形式,建立工作台帐,梳理汇总后上报县级老教办或老年大学。各级老教办、老年大学(学校)根据社区老年群体的反馈情况,梳理归纳老年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认真调研、分析和研究,总结工作经验,根据他们的所需、所急、所盼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形成工作通报,便于各级老教办、老年大学(学校)相互学习借鉴。

(四)在“送学上门”中探索建立社区老年教育规范办学标准。根据我市社区老年教育多元办学模式的实际状况,各级老教办、老年大学(学校)探索建立社区老年教育各类办学模式的规范办学构成标准,进行规范化办学制度的研究、设计和建设。坚持程序化操作过程,初步建立起来的规范化办学标准,既要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又要有贯彻落实的认可度,在反复的实践论证中提出意见和建议,逐步修正、完善,优化社区老年教育规范化办学标准。

通过“送学上门”各项工作,一是增强了社区主体意识,调动了社会力量,社区活力和群众创造力得到激发;二是充实了社区师资力量,丰富了学习内容,巩固了社区老年学校、企业、社团组织、个人牵头等办学形式;三是推进了老年远程教育,创新了服务方式,促进老年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四是畅通了社区共建渠道,扩大了合作内容,使更多的老年人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五是培育了社区团队建设,激发了内在动力,增强了社区各类办学形式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我市“送学上门”工作还处在不断探索和实践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社区学习需求大,师资力量不足,再加上授课费低,影响了教师“上门送学”的积极性和稳定性;“送学上门”经费没有可靠保障;工作覆盖范围不广等问题,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674号)精神,在“送学上门”各项工作中把握实质,抓住关键,推动老年教育创新发展。

联系电话:(0851) - 86610469    传真号码:(0851) - 86610469

学校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宅吉路9号    工信部网站备案号:黔ICP备08000117号   技术支持:成相网络

Copyright 2006-2024 贵州老年大学(贵州老年教育) 版权所有 http://www.gzlndx.com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658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2090号